G15沈海高速嘉浏段是上海连接江苏的北大门,每天往来车辆13万辆。通过智慧化改造,当突发事件来临,现如今,嘉浏高速的应急处置到位速度提升35%,处置用时缩短30%。
车流量如此庞大,通行效率却逆势提升,靠的是一颗智慧大脑,以及背后“操盘手”——隧道股份城市运营智能运维事业部。这支团队不仅运管着城市隧道、高速公路、智慧停车等56个设施项目,而且把上海方案输送到全国多地。
成立不足5年,他们为什么这么“牛”?
智能运维事业部部分成员
积淀深厚的新势力
步入黄浦区一座透着故事感的办公楼,智能运维事业部的办公地别有洞天。一楼中央控制室内,巨大的运营管理屏铺满整墙。轻点鼠标,后台人员便能调取所管辖设施的实时车流、平均速度及道路状态信息。一旦发生事故,他们可直接调度距离现场最近的应急车辆,迅速响应处置。
这座楼中跃动着最前沿的科技脉搏,折射出这支团队的核心特质:一边承袭传统行业的深厚基因,一边成长为驱动数字化转型的新势力。它的诞生,和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密不可分。
在上海,创造全球工程纪录的大桥、道路和隧道数不胜数,这些交通设施的运维养护,长期以来靠的是人工。要让车辆跑得快,路网管得精,隐患能预判,必须彻底转型,用上新手段。
“2017年,隧道股份整合旗下三家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运营管理龙头企业,成立了城市运营集团。2020年,集团智能运维事业部应运而生。”隧道股份城市运营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滕丽说。
智能运维事业部脱胎于传统行业,有着不输于互联网公司的活跃思维。187名成员平均年龄36岁,95%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大多来自集团以往不涉及的软件开发、数字化等专业。这支技术开发队伍,就是要把积累的超半个世纪的各类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管养经验数据,重新赋能再利用。
智能运维事业部部分成员
“比如越江隧道,我们汇集了全国46条隧道超92万件设备的数字档案,通过大数据预判病害风险,只要日常作业就能让隧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不必进行封闭式的大修、中修。”智能运维事业部党总支书记、总经理胡坚良说,团队参与打造的国内首个城市级交通设施一体化智慧运管平台,已经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运维、动态防风险”,并接入了上海市城运中心。智慧平台下面还集成了7大专业级子平台,涵盖隧道、大桥、高速、综合片区、快速路、轨道交通、智慧停车。
北横通道的智慧运维平台
每一次创新,都得益于团队的头脑风暴。嘉浏高速是上海第一条通过改造实现智慧化的高速公路示范工程,试点应用新一代项目级交通基础设施运管平台“嘉浏智慧高速运营管理平台”。“95后”工程师王影就是推动这一平台落地的一个关键人物。
“起初我发现,传统高速养护作业中的机械清扫、高温洒水、占道抢修等低速运行车辆,容易干扰通行效率,想做一套能适配当下养护场景的交通管控理论。”王影说。她向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请教养护施工细节里的门道,又和交警、行业主管单位等反复沟通,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理论完善、现实可行的“嘉浏版”高速公路管控策略。
专业从容应对大考
凭借城市隧道运维服务,智能运维事业部拿到了“上海品牌”认证,成为代表上海形象的一张名片。“这支团队诠释了上海品牌的核心价值,技术真创新、服务真担当、标准真引领。”上海品牌国际认证联盟、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上海分中心主任任惠静说。
作为一支技术团队,专业是核心竞争力。“从设备研发制造到技术突破,再到场景应用,我们一直在探索智能、安全、高效、绿色的城市设施运维服务新路径。”智能运维事业部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池瑜说。
借助智能运维平台,调度处置更高效
极端天气是城市运行管理面临的大考。2024年9月16日,台风“贝碧嘉”裹挟着14级的狂风暴雨而来,团队工程师张辰盛第一时间奔赴现场,那里,超高扬程排水工程车正在待命。
超高扬程排水工程车是智能运维事业部投用的最新智能设备,排水距离在平坡下可达1公里,解决了长距离大纵坡下应急排水的难题。“关键时刻,它能顶上!”张辰盛深知这台设备的威力,他亲自上阵,从软件系统与设备的精密联动调试,到应急操作中每一个步骤衔接,凭借专业经验确保现场万无一失。
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团队相继开发了一系列智能设备。事业部智慧巡检项目负责人陈晔宽介绍:“过去道路巡检靠专业人员一双眼来看和兜里一支笔来记,如今,我们创新打造了‘智城云巡’产品,只需要一辆车一个人,巡检效率提升近一倍。”2024年,搭载着AI大模型、高精度定位与云端协同等核心技术的“智城云巡”系统在上海花木片区等区域投用。车辆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行驶,不仅可以实时识别道路裂缝、坑槽、积水等道路病害,还能识别标志牌损坏、护栏设施缺损等道路基础设施缺损,并精准定位至车道级,病害综合识别率超过90%。
“下一步,我们将打造空天地一体巡检网络。”陈晔宽透露,融合MT-InSAR、无人机、管道巡检机器人、河道巡检机器人等先进前端技术,打造整合空中、地面、空间的多维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巡检服务能力。
带着“上海方案”走出去
目前,智能运维事业部参与或主导编制了10多项国家标准、长三角区域地方标准,并在实践中收获了一个个工程纪录。
杭州文一路隧道是我国首条全生命周期运维管理的新建隧道。这条隧道使用的设施设备编码标准体系,首次将“全生命周期”理念引入。而这套标准的操盘者,正是由江仲庆等一批技术骨干组成的智能运维事业部“小分队”。
隧道内构件数以万计,一旦其中任意一个部件出现问题,轻则影响通行效率,重则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其运营维护的压力与精细化管理需求不言而喻。江仲庆提出,要为物理构件赋予唯一的“数字身份”,并以24位的编码规则将隧道内超过3万件功能与形态各异的设施设备,进行“构件级”精确编码。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套创新且普适的编码规则诞生了。规则不仅明确定义了隧道所有设施设备的分类方式,更通过严谨的编码结构赋予每个构件“数字身份”,精准地承载着构件的空间位置、系统归属、设备类型等关键信息。不仅成功为隧道数字化平台铺设了坚实的数据底座,还真正将“主动式”管养落到了实处。目前,这套体系已不仅仅服务于上海项目。它作为一项宝贵的核心知识资产,已成功输出并应用于全国40余个隧道工程。
成熟运营管理经验,还辐射至千里之外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将“上海智慧”注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1年,团队正式来到大湾区扎根。多位工程师紧密协作,从具体的技术服务入手,赢得了当地伙伴的信任,让“上海标准”在大湾区的隧道智慧管养、高速智慧管养项目,逐步拓展。未来,他们更着眼片区化智慧管养、智慧停车等新兴领域,持续深化上海经验在大湾区的影响力。
“上海智慧”注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