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线下炒股配资网站
作为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之一,7月28日,“中国-东盟面具文化展览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建设论坛”在贵阳举行。来自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台北、澳门、北京、上海、云南、福建、湖南、广西、新疆、贵州等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6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建设。
开幕式现场。
此次论坛由贵州民族大学主办,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共同承办,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协办,重点聚焦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建设及傩文化传承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崔海洋致辞。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崔海洋介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民族文化遗产调查保护方面成果丰富。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文博专硕点为贵州培养了大批文博行业专业人才。学校西南傩文化研究院成立于2003年,为西南地区的傩戏、傩面具的保护、传承、创新、开发与利用作出重要学术贡献。这些学术积累,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创造了良好条件。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众多民族学、文化遗产、文博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当前学术领域的热点问题,共同交流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既是一次学术盛宴,也是一次智慧碰撞的盛会,对于推动和引领民族学、民俗学、博物馆学相关领域前沿发展,提升贵州民族大学学科水平、拓宽研究视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副馆长舒彩前致辞。
“文化遗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根脉与精神纽带,博物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展示窗口与交流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和参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副馆长舒彩前表示,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作为连接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纽带,肩负着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人类相互理解和信任的神圣使命。期待大家携手共进,以文化遗产为纽带,以博物馆为桥梁,共同守护和传承人类的文明瑰宝。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博物馆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温馨家园。用文化的力量凝聚起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谐、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专家作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少青、厦门大学龚浩群、马来亚大学学者罗斯澜、中国台北学者简美玲、贵州省博物馆张婵,贵州民族大学李乔杨、王涛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交流分享。
论坛与会嘉宾现场观展。
本次论坛设两个分会场,来自国内外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傩文化、民族文化遗产、博物馆人才培养、博物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议题开展深度思考,为与会者呈现一场思想碰撞的学术盛宴。
集体合影。
据悉,中国—东盟面具文化展览于7月24日—28日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二楼展厅成功举行。展览分为“傩之历史”“傩之表情”“傩之交流”等版块,全面展示了傩面具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个面具表情背后,都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线下炒股配资网站,蕴藏着各族人民生活的喜乐哀愁,共同歌颂人类的真善美。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中国—东盟面具文化展览。(文/陶陶 图/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